我们可以根据这九个步骤,对价值进行溯源性研究。
因为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过去的说法是把流量控制住,慢慢消化存量,就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1978年的时候我们只有一家金融机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非常庞大,仅仅在银行部门大概就有4000多家银行。
我们的银行系统非常庞大,我国4家最大的银行在全世界基本上也是排在头4名。因为我们的规模越来越大,金融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种多样,我们不可能永远靠政府兜底来兜住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稳定。所以在我看来,金融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发明之一,有了金融才会有我们后来看到的工业革命。更具体来说,有了金融的发生和支持,经济当中的规模效应、劳动分工才成为可能,经济发展也才可能加快。未来金融领域改革的两大重点 但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对金融体系有很多的抱怨?我刚才讲了金融效率下降、金融风险上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明年的经济发展同样需要金融发挥非常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出决策层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担忧的,所以提出明年的经济政策方针就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同时提出了宏观方面、微观方面、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的政策重点。书中的监管建议实操性偏低。
第一,平台金融重点服务于传统金融机构难以顾及的长尾客户。书中细化到金融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如支付、信贷、保险、理财等领域,以及征信、获客、事前风险识别、事中事后风险控制等环节,这是本书的亮点,值得细心品味。有些机构利用混业经营缺乏监管的空隙,通过资金池加杠杆入股银行进行自融,获得大量资金用于激进投资,有的甚至转为庞氏产品。同时,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也在推动其向金融科技方向转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列有专篇论述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点贡献。
目前情况大有改观,配置型收益浮动产品已十分普遍,这说明,金融消费者的心态是可以改进的。正如书中所说,这部分客群对金融产品潜在的风险理解不深,对风险定价不敏感,刚性兑付的信仰明显,容易出现‘羊群效应,极易受到虚假信息和不当舆论的煽动,引发重大社会事件。起点是20世纪80年代末互联网上线,以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为主要标志设备,通信技术为以太网,信息工具以搜索引擎、电子邮件为主。保险行业的投连险、万能险在欧美国家占有较大份额,发展比较正常,但进入我国后便迅速变味,成为刚性兑付筹款。
这本书体现了这一要求,通篇结合平台金融的特点,探索了合适的监管方法。他们总有侥幸心理,即便看到风险,也认为自己不会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就算在自己手中风险爆发,政府也会救助。例如平台公司对个人数据采集问题,我看到有些应用程序服务说明中,大量篇幅是降低服务方的义务和风险,并要求用户同意对个人数据过分采集,相信长尾用户一般不会特别关注。具体到平台金融巨头,书中指出了数据伦理、信用风险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等问题。
例如,Bailout本意是指财政紧急援助陷入危机的企业,在我国却一直被译为救市。在《资管新规》出台后,严厉禁止高息刚兑产品。
《平台金融新时代》一书的贡献 《平台金融新时代》以平台金融为重点,兼顾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分析其正向和负向效应,以及如何在规制下发挥好正向作用,并对负向效应做好监管。截至2020年,被动投资市场占比已超过51%。
(本文系作者为《平台金融新时代:数据治理与监管变革》一书所作的序) 进入专题: 平台金融 。在中央决定去杠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出台之前的阶段,是金融科技发展最为无序的阶段,在此之后,逐步进入有序发展阶段,但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仍须认真对待。为解决监管滞后问题,这本书引入了监管沙盒的概念,学术性强、实操性不足。以股票投资为例,被动投资策略,或称指数化投资策略,是通过购买指数股和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获得贝塔。被动投资者也离不开金融科技,基金管理人依靠大数据和算法,及时甚至提前投撤指数权重股或者调整ETF组合,以实现指数化投资甚至指数增强策略。第二,客观分析了平台金融产生的必然性和上向效应。
还有大量的应用场景,此处不再赘言。其中,监管不完善是主要原因。
大致的做法是,美国财政部以累积可转优先股的方式投入企业,要求5%的优先股股息还享有部分普通股的权利,如限制高管薪酬、规制某些经营活动,以这种方式进入,对这些企业的股票市值是有阶段性打压的。1998年香港联系汇率保卫战被渲染为救市。
这是这本书的主要特点。第五,在这种背景下讨论平台金融的发展和规制,须充分考虑国情,更加重视风险。
我一般都会告诫,不宜只看到资源集聚和税收效应,还要看到风险,而且你们监管责权不足,监管能力有限,非正规金融方式,非规范发展的投连险、万能险等过于聚集,一旦出险,第一责任人就是当地政府各类有形、无形资产,都可以通过一系列工具创新,实现金融化。加强金融和财政政策的协同,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加强共建共商共享,促进经济增长,深化金融的国际合作,依托APEC、G20、OECD等载体,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能源危机以及全球经济波动等风险挑战。机制创新则主要与环境生态和绿色金融相联系。
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对中国发展带来的风险已在全国上下形成了共识,对比之下,对金融卡血脉问题带来的战略风险,公众还普遍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创新是金融活力的源泉,也是金融能力的延展。
我们需要坚持创新与包容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金融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复苏进程中,金融及其创新发挥着基础性、引导性的作用,支持中国经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走出阴霾。
比如,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就是把公共基础设施以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的方式转化为资产。为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可持续性,应积极推进金融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应对不确定性冲击、防范公共风险、实施跨期调节和促进包容性发展的能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鼓励开发性金融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普惠性技能培训、包容性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技术合作,使得农民、务工人员以及中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更加平等的发展平台,及时掌握未来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包容是金融治理的要求,也是金融可持续的内涵。在国际经贸摩擦升级、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金融竞争力将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质量。
产品创新主要与经济金融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开放相联系。具体来说,应重点鼓励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妇女和贫困人口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保障过程公平,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更多可及性。
当前,尤其要关注数字技术给现代金融的全面创新带来的巨大机遇。金融创新的涵义是非常广泛的,既包括金融业态创新,也包括产品创新,还包括机制创新等。
近两年,全球大部分国家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都在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是无限量宽松政策。当然,任何金融的创新,必须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否则,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和风险转移的金融创新,反而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